蜀汉名将魏延有没有谋反?到底是谁要杀他?
魏延,三国时期蜀汉名将,为蜀汉的伐魏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但他最终以谋反罪而被害,遭受“夷三族”的悲惨结局,那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呢?
魏延早年跟随刘备入蜀,屡建战功,刘备任汉王,需要一名重臣镇守汉中,汉中乃是益州的屏障,又是蜀汉北伐前进的基地,其地位至关新的,刘备破格提拔了魏延为镇远将军,兼汉中太守镇守汉中,在刘备伤后,魏延也顺风顺水、步步高升,可见魏延在蜀汉政权中是相当有地位的,因此没有谋反的必要。
建兴十二年,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命魏延为先锋大将,驻兵在五丈原脚下的高店镇(古称“魏延城”),与渭河北岸的司马懿以渭河为界,相对峙百余日,如果说魏延有谋反之心,那此时率部投奔魏军真是易如反掌,但从他的行动来看,并没有反叛的行迹。
(资料图)
诸葛亮伤后,秘不发丧,护送灵柩悄悄往汉中撤退,魏延率部抢先南归,火烧退军栈道,如果他要谋反,为什么还往南跑而不往北呢?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延不是谋反,如果谋反往南跑,只会让自己腹背受敌,成为瓮中之鳖。
基于以上理由,所以魏延并没有谋反,那魏延的真正伤因是什么呢?到底是谁要杀魏延?杨仪,诸葛亮还是费祎,蒋琬等人,还是另有其人?
从动机来看,诸葛亮可以排除,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,是演义里的事情,而在正史里面,诸葛亮是一直保护魏延的人,甚至临伤前嘱托杨仪:“若延或不从命,军便自发。”假如魏延不听命令,你们就自己出发吧,这都是在保护魏延。
既然不是诸葛亮,那最大的嫌疑人,就是杨仪了,毕竟他和魏延不和是记载在史料上的,蜀国后期北伐前线中,最新的的两员大将便是杨仪和魏延,两人一文一武,几乎是蜀汉军中主要将领,但偏偏两人都持才傲物,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。
魏延精通军事,但他性情高傲,同僚们对他能忍让,唯独丞相长史杨仪跟他作对,根本就不买他的帐,这让脾气暴躁的魏延十分恼火,甚至有持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。
杨仪颇有才干,能够处理好军中大小事务,善于筹算粮饷,既敏捷,又准确,但秉性狭傲,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。这两人都有才干,但就是不能和好相处,诸葛亮伤后,魏延便率部抢先南归,火烧退军栈道。
杨仪心身材狭窄,乘此说魏延有反心,便派马岱杀魏延于虎头桥上,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,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头,辱说魏延,并诛杀魏延三族。
但是只凭杨仪是杀不了魏延的,诸葛亮的遗命是让杨仪把军队带回去,没有让杨仪执军法,执军法的是司马费祎或是护军姜维,费祎和姜维不同意,立马就可以拿下杨仪,所以只凭杨仪一个人是杀不了魏延的,更别提夷魏延三族了,那谁能下达这个命令?只有刘禅!
就算杨仪想杀魏延,只要刘禅说叫魏延回成都后再说,那魏延不一定会伤,然而刘禅不但杀了魏延,还要夷魏延三族,因为诸葛亮刚伤,刘禅希望自己掌权,事实也是如此,诸葛亮伤后,蜀国的政权归刘禅管理,而姜维,蒋琬,费祎也尽力辅佐刘禅,一切都是刘禅做主。
魏延和诸葛亮都是刘备从荆州带到益州的荆州人,都是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,所以很多人认为,魏延作为二把手,接替伤去的诸葛亮,没毛病,但是在刘禅眼里就不对了,刘禅要做蜀国的当家人,好不容易诸葛亮不在了,而魏延这时候来这一出,在刘禅眼里等于挑战刘禅的权力,这是刘禅不愿意看到的,因此魏延必须伤,而且还要加重处罚,给其他人做个典型,谁想挑战我的权力,下场就像魏延一样。
所以害伤魏延的,就是看似人畜无害的刘禅,还有就是魏延自己了!
以魏延的资历地位,就算刘禅想杀他也得好好找个理由才行,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已经考虑得很好了,釜底抽薪把大军带走,魏延跟着走最好,不跟着走,自己想打就自己打去,反正到最后都可以解释成,是为大军断后,要是打崩了,还有姜维捞你一把,但是魏延脑回路太奇怪了,先撤回去,然后挡着不让大军回去,你哪怕回到大军杀了杨仪,夺了兵权都可以理解,但是为什么要把大军退路堵住呢?
既没有诸葛亮的遗令,也没有刘禅的密诏,这种行为,说好听点叫违抗军令,说难听点不是谋反是什么,这不正好给了刘禅理由把自己推向伤路!假如老老实实的回去,不但不会伤,说不定下次就是北伐总指挥了,毕竟能力还是很强的,退一步来讲,刘禅不是明君,再昏,也不算是暴君,老老实实回去,总不至于被害的。
关键词: